《關于詩的境界的幾種分別》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0-05-13 】 閱讀量:4776 作者: 來源:
教學目標:
1、理解術語“隔”“不隔”“顯”“隱”“有我之境” “無我之境” “同物之境” “超物之境”
2、理解王國維的觀點,和朱光潛的新的解讀
3、理解文中詩詞句的內涵
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朱光潛關于詩的境界的新的解讀
2、文中包含的美學內涵和朱光潛的美學成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前詩話家常拈出一兩個字來稱呼詩的這種獨立自足的小天地。嚴滄浪所說的“興趣”,王漁洋所說的“神韻”,袁簡齋所說的“性靈”,都只能得其片面。王靜安標舉“境界”二字,似較概括,這里就采用它?!?朱光潛——《詩的境界》)
那么朱光潛先生順著王國維先生的“境界說”,他又有怎樣獨到的見解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兩位大師的思想花火的碰撞,去欣賞朱光潛先生的這篇文章。(板書:碰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關于詩的境界的幾種分別》
王國維觀點
朱光潛判斷
朱光潛新的解讀
“隔”與“不隔”似有可商酌處 ?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很精微的分別,似待商酌?
明確:
1、初讀全文,概括王國維關于境界的兩個觀點
2、朱光潛對于這兩個觀點的判斷(是否同意),用原文的語句回答(似有可商酌處,很精微的分別,似待商酌。都用了商酌一詞,表明朱光潛對于王國維的觀點有所保留。)
3、朱光潛對于這兩種觀點都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到底作者有了怎樣的新的解讀,讓我們一起深入文本,解讀觀點。
三、深入文本,解讀觀點:
(一)第一部分解讀
1、“隔”與“不隔”
(1)先釋義(“隔”如霧里看花,“不隔”是語語如在目前?!案簟奔丛娋渥x起來有所凝滯,是不流暢的?!安桓簟奔丛姼璧男蜗篚r明生動,含義耐人尋味,一氣呵成。)
(2)讓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并闡釋。(結合文本中的詩句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隔”與“不隔”的觀點,可以從情趣和意象的角度來說明,情趣和意象相熨帖,使人見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亂或空洞,情趣淺薄或粗疏,不能在讀者心中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
(3)結論:從情趣和意象的角度去看,朱光潛是認同的。但是從(顯與隱)的角度,是不認同的。
A王國維的境界說太偏重“顯”
B“顯”與“隱 ” 的功用不同,實則各有千秋(寫景詩宜于顯,言情詩所托之景雖仍宜于顯,而所寓之情則宜于隱)
3、學生活動體會:用朱光潛先生“顯”與“隱”的詩學范疇來評判,你認為下面兩首詞哪首更妙?為什么?
溫庭筠《憶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寫閨怨的小令,以江水、遠帆、斜陽為背景,截取倚樓眺望這一場景,刻畫了一個凝愁含恨的思婦的形象)
溫庭筠《瑤瑟怨》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選取多組意象,表達別離之愁)
明確:兩首同為抒情詞,第一首在言情詩中本為妙品,但是收語就微近于“顯”,如果把“腸斷白蘋洲” 五字刪去,意味更覺無窮。他的《瑤瑟怨》的境界與此詞略同,卻沒有這種毛病。 但是這里僅僅是從“顯”與“隱”的角度來評判的,并不能否認詩歌本身的藝術價值。
(二) 第二部分解讀
王國維 有我之境————————————————同物之境 朱光潛
∥ (移情作用,由移情而物我合一)
無我之境————————————————超物之境
(無移情作用,純由詩人妙悟所得)
(1)先釋義: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主觀情感的滲入)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客觀表述)
(2)結合本文相關的例子作分析。
(3)王國維認為詩歌的境界有這樣的分別,但是朱光潛卻認為兩者是很
精微的分別,可以說是幾乎相同,朱光潛是怎么說明的?
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其實就是移情的作用?!皽I眼問花花不語,”就是例證。移情作用是凝視注視,物我兩忘的結果,叔本華所謂“消失自我”。所以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其實就是“無我之境”(即忘我之境)。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詩人在冷靜中所回味出來的妙境,沒有經過移情的作用,所以其實就是“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有我之境)
(4)他不僅認為兩者是近乎相同的,而且他還提出了新的概念?
同物之境 超物之境 (你怎么理解?)
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有我即有我的主觀情感的滲透,就有移情的作用,通過移情而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就是“同物之境”。
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無我即沒有我的主觀情感的滲透,沒有移情的作用,純粹是作者在冷靜中妙悟所得,就是“超物之境”。
(5) 王國維認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是有高下的分別的,那么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是否也有高下的分別?
沒有。各有勝境,不可一概而論。
(6) 學生活動體會:用朱光潛先生的觀點判斷該詩句是“同物之境”還是“超物之境”,并體會哪句最妙、為什么?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杜甫的《江漢》 (同物之境)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超物之境)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超物之境)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 《相見歡》(同物之境)
明確:
1、不同境界的詩詞各有妙處,實不易品定高下。
2、同一境界的詩詞也各種深淺雅俗。
1、這首是杜甫五十七歲時所作。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離開夔州,輾轉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時的杜甫歷經磨難,北歸已經無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長期漂泊無定的狀況讓杜甫感慨萬千,于是他寫下此詩?!〉诙撌菍ρ矍白匀痪拔锏拿鑼?。字面上寫的是詩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實際上是用它們暗喻詩人自己。詩人把內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當中,感慨自己雖然四處飄零,但對國家的忠心卻依然像孤月般皎潔。
2、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游子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思尤為巧妙別致。國學大師王國維評:“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毕炔徽f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圓潤,就足以流傳千古。至于神理或說神韻,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砂堰@三句譯成白話:“清晨的陽光投射到荷花的葉子上,昨夜花葉上積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紅的荷花在春風中輕輕顫動,一一舉起了晶瑩剔透的綠蓋。遠遠望去,仿佛一群身著紅裳綠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詞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寫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瓏可愛,因為他的故鄉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碧焐殃?,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4、首句寫出春殘花謝、落紅滿地的衰敗景象,令人惋惜傷懷?!疤掖摇比?,使本來已經頗為濃重的惜春之情表現得更加強烈。最后一句揭示了春歸的必然原因:朝來寒雨,晚來急風,朝朝暮暮對百花橫施淫威,百花焉能不凋零,春光焉能不匆匆歸去?可以此幾句抒發惜春之情。這兩句看似寫景,但用“太匆匆”這樣含情的辭語,惋惜好景不長,乃抒情而不是體物。融景入情,景為情使,感嘆南唐小朝廷如林花之謝春天那樣,匆匆忙忙結束了它的命運,這位風流倜儻的李后主遽然終結了自己的帝王生涯,為之十分感傷。
四、探究質疑,知人論世
1、文本的最后一段可否刪去?為什么?
從內容上說,它的刪去對文本的內容似乎不造成影響。但是在本段作者提到了移情的作用,提到了移情詩詞出現的時間年代,還提到了“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見的原因等等,都說明了作者對于詩歌的鑒賞不僅僅停留在詩句的本身,視野更加開闊,而是提高到了理論的高度,文化的高度。這也是朱光潛先生作為一代美學大師突出的成就的體現。
在朱光潛之前,許多詩詞的評論都停留在作者本人對于詩詞的解讀上,可能是過于感悟性的,也可能是不成體系的,零碎的。但是朱光潛先生不僅汲取了很多前人的優秀的經驗,如王國維先生和蔡元培先生,在近代美學家中,他對王國維心儀最久,直到耄耋之年還難以忘懷王國維給過他的啟蒙。一部《人間詞話》在朱光潛的著述中不知留下了多少欽佩的感激。他自己也說過“似以王靜安《人間詞話》為最精到?!保ò鍟豪^承)
可是他不僅僅滿足于此,1925-1933年先后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鉆研了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精通英、德、法、俄等幾種外語。他在深厚的國學基礎上又加入了西方文化的匯通與融合,(板書:融合)
詩學在中國不甚發達的原因大概不外兩種。一般詩人與讀詩人常存一種偏見,以為詩的精微奧妙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如經科學分析,則如七寶樓臺,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國人的心理偏向重綜合而不喜分析,長于直覺而短于邏輯的思考。謹嚴的分析與邏輯的歸納恰是治詩學者所需要的方法。(《詩論》序言)
泛論文藝我另外寫了一部《詩論》,應用本書的基本原理去討論詩的問題,同時,對于中國詩作一種學理的研究。(《文藝心理學》)
努力從深層的詩學理論上將詩論納入較為嚴整而科學地理論體系之中,所以他的文藝理論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超越,顯得更加理性、科學,到了一種審美的高度,不愧為是“美學界的泰斗”。(板書:超越)
(圖片展示他的主要著作)
小結: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開創了詩詞評論的一個新境界,朱光潛站在偉大的肩膀上有提出了新的看法,用科學的手段給詩的事實尋出理由。他們創新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但愿我們能夠也有這樣的一種精神,不讓這些文學理論做蒼茫大地上的獨語,而是永不停止的回音。